查看原文
其他

如家造了一个热情洋溢的咖啡馆,想邀请你来喝咖啡

Lingyu 彼山 2023-09-11



希尔顿酒店集团在前几年做过一项调查,围绕“咖啡和茶水是如何影响会议及其效率的“这一主题,对入住过集团旗下酒店的人士,从18到65周岁,做过调研。调研后发现,在中、美、英三国受访者中,习惯于开会期间饮用咖啡和茶水的人群比例分别为58%、44%和61%。其中来自中国的商务人士在洽谈中往往更注重会议的舒适氛围,而非速度。同时,超过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表示更愿意与对谈伙伴进行面对面交流,即使在网络技术已经非常普及且发达的当下社会。


调查结果其实并不意外,想象一下我们日常与工作伙伴的对谈场景,除去正餐时段,一场会面十有八九发生在城市中某间咖啡馆内。比起任何一方的办公场所,以一杯咖啡或茶饮为媒介构建起的“第三空间”,自带中立、舒适和恰到好处的交谈氛围,很自然的会成为一场无论是朋友聚会还是商务会面的最佳选择。


面对这种场景消费的需求,与休闲以及商务客群强关联的酒店行业也正在寻求自我变革。许多酒店从多年前就开始探索实践空间的升级与转化。


比如此类酒店的行业标杆Ace Hotel,就在其多家酒店中引入了美国知名的小众精品咖啡品牌Stumptown。Ace Hotel的纽约店更是在2009年开业之初就明确了成为当地人城市客厅的理念,不仅配置咖啡厅,更是引入花店、酒吧、工作台等功能与设施,将酒店大堂真正的变成了当地人的文化空间。


Stumptown咖啡 (图片来源于网络)

ACE纽约店大堂内的办公空间,常被戏称为自习室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堂日常座无虚席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香港的伊东酒店不仅有自营的咖啡店与特色餐饮,更是主动积极的引入了许多文化艺术活动,成为一片小小的文化阵地:比如旗帜鲜明地支持LGBT群体,举办以女性电影为主的电影节,酒店内部由艺术家来主持的电台,以及售卖当地艺术家作品等等。

伊东酒店的招牌酒吧Flower Years提供各地的啤酒与特调鸡尾酒 (图片来源于网络)

伊东酒店的 IN-HOUSE RADIO (图片来源于网络)

伊东酒店内部极具的设计感与艺术气息的公共休息区 (图片来源于网络)

消费端的需求与国外市场的成功案例鼓励了许多国内酒店品牌也开始进行探索与实践。

一直主打商旅酒店的首旅如家集团就在2020年成立了自己的咖啡品牌如咖啡,并与彼山合作,在空间设计与品牌理念上探索与落地酒店+咖啡”的概念。

设计完成后的如咖啡首店 (图片来源于彼山)

首旅如家在目标客群与市场覆盖率上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一方面,如家集团的核心产品就是各类型的商旅酒店。集团旗下覆盖从高端商旅酒店/度假酒店,中高端商旅酒店到经济型商旅酒店以及休闲酒店等近20个品牌系列,接近40个产品;其核心客群,商旅休闲客群,与咖啡的消费人群高度重叠。另一方面,集团在国内400余个城市运营近5000家酒店,物业体量非常可观,如果能将如咖啡嵌入到全国所有的如家酒店内,场景的想象空间将会非常大。


首旅如家集团旗下酒店产品 (图片来源于网络)


RU COFFEE

项目周边环境分析


项目背靠首旅如家在上海的总部办公室,旁边就是集团旗下中高端商旅酒店代表和颐至尊酒店。建筑面朝的漕宝路街道周边并没有什么大型的商场商圈,业态比较复杂混合,同类型的咖啡厅也无处可寻,说明目标客群比较稀少,整体来说环境比较嘈杂。

改造前的建筑全貌以及街道环境 (图片来源于彼山)

另一方面,项目虽然正对地铁口,但是市政绿化带遮挡了一部分的建筑体,而且街道电线杆林立,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视线的遮挡。加之建筑本身比较老气,外立面装饰太多没有重点,形象非常模糊,整体缺乏昭示性

室内改造前就是集团的员工办公室 (图片来源于彼山)


RU COFFEE

“Home in House” 设计概念的确立


因为外部环境条件不是很理想,相对于上海租界区咖啡店纷纷打开界面拥抱城市的方式,我们决定反其道而行之,打造一个与周边环境相对隔绝的“盒子”,在内部通过有趣的方式创造出有温度有质感的空间。我们希望当人从外部相对嘈杂无序的环境中走进来时,能一下子感受到氛围的转变,从无序到有序,从喧闹到稳定与宁静。

在具体推敲内部空间时,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的HOUSE N 项目给了我们启发。即,通过盒子中的盒子的操作方式,与街道保持距离的同时又创造出单层外墙表皮做不到的丰富空间层次

HOUSE N项目建筑外观 (图片来源于网络)

HOUSE N项目是由三个不同尺寸的盒子嵌套组合而成,主要的室内空间就是不同盒子之间的空间。

剖面图,能清晰看到房子的三层壳体 (图片来源于网络)

整个房子由三层壳体组成,一层嵌套着一层。最外层的壳体覆盖了整个场域,对内创造出一个半室内花园;第二层则进一步局限空间,构建出一个半户外空间;第三层则在第二层之内又构建了一个更小的几乎完全室内的空间。建筑师力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呈现房子与街道二者之间的空间的丰富性

项目示意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在本项目中,现有房子的主空间挑高达到了6米。这样的高内部空间让‘盒中盒’的
嵌套式结构成为可能,于是我们在现有房子的内部空间 ‘插入’一个新的盒子体量,由此构成一个两层盒体空间的建筑(如下图,粉色的体量为置入的房间)

COFFEE TENT为置入建筑体内部的“房中房”  (图片来源于彼山)

这也是我们在操作室内设计案时的原则,即不是通过“装修”的方式去做一个空间表层的装饰,而是希望用 “建筑” 的方式去发现一个室内场所产生全新空间体验的可能性

这样一来原本一个单调的内部空间就因为插入盒子的存在被划分成了三个不同感觉体验的“区域空间”。而在功能使用上也更好的满足了具有不同需求的人群;在体验上,这种距离的渐进感带来的是私密感的变化。最内层的空间被围合成一个比较封闭的会议室,其带来的私密度就如在家一样,因此我们最终确立了"Home in House"的设计概念。


嵌套式的结构实现了功能的划分,原本混在一起的人群能被有序的导流到三个不同的空间  (图片来源于彼山)


在空间的第一层序列中,对于最外层的隔墙,我们去除了原本建筑繁复的装饰与线脚,将其体块尽量地还原成为一个‘干净的房子’,这个盒子存在于街道上与周边环境形成了‘干净与杂乱’的对比。同时原建筑的窗户被整合成带如咖啡主题色红色的三条竖形窗,形成品牌店铺的‘街道眼’,让人比较容易就能注意到它的存在。

改造后的外立面远景,与周边环境形成了‘干净与杂乱’的对比  (图片来源于彼山)

改造后的外立面近景 (图片来源于彼山)

插入的盒体 (图片来源于彼山)

第二层“插入盒体”则构成了内部空间的主体,但这个空间并不是密闭的,相反,墙体上刻意设置了许多门窗洞口让这个空间能够很好的与其他空间 “沟通”与“交流”


墙内墙外的动态渗透与沟通 (图片来源于彼山)

通过墙上的门窗洞口不同空间得以连通 (图片来源于彼山)

尽头处的蓝色与红色形成了强烈的冷暖对比,再次强调了房内外的边界 (图片来源于彼山)

最内部的区域形成了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空间。这个房间除了入口之外,是被完全围合的,因此在整个建筑内私密度最高

最内部的空间,与前两个空间不同的是墙面都是封闭的 (图片来源于彼山)

但我们在墙上安置了不少面朝第二层空间的玻璃窗,一方面大大减少了砖墙所带来的厚重感,另一方面也强调了空间之间的沟通。

不同空间之间的“渗透沟通” (图片来源于彼山)

与HOUSE N项目类似,最靠近街道的两个空间呈现的是一种半开放”的状态,特别是砖房内的区域,作为一个过渡空间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两个“半开放”空间 (图片来源于彼山)

我们希望营造的体验是,当人从最里面房间出来,到半开放的休闲区,再到与街道距离最近的落地玻璃区,直至嘈杂的户外时 —— 会有一种“过滤与渐进”的感觉。

在实际的使用上,这两层“半开放”空间营造出来的氛围比较轻松活泼,适合独处放松或者朋友聚会。比如与街道离得最近的狭长形的空间很适合摆放1-2人座,自然光充足,很适合阅读或者休息放松。

最靠近街道的空间  (图片来源于彼山)

盒子内的空间因为更加宽敞,作为小型聚会的场所也完全没有问题,而且温暖厚重的红砖也给人带来与其他空间非常不同的体验。

过渡空间 (图片来源于彼山)

最后的私密空间则非常适合多人聚会或者用作会议室。里面摆放了长条形的桌子,设置了靠墙座椅并且每个座椅下方都配备了电源与USB充电口。这里除了开放给顾客作为安静的办公空间也常成为如家员工的会议室。

顺带一提,这种在咖啡馆内打造“城市会议室”的做法,在国内外的许多的咖啡馆中已有实践,甚至有咖啡馆直接命名为Coffice(Coffee + Office). 

咖啡馆内设置办公桌椅 (图片来源于网络)

剩下的左右两侧的空间,一个承担吧台周边产品展示储藏的功能;另一个则被用来打造成小型咖啡博物馆

功能分区  (图片来源于彼山)

右侧的空间正对主入口,这里设置了吧台、咖啡豆展示柜以及周边产品销售展示区。值得一提的是,整个建筑最核心的视觉元素红陶砖是受到上海当地很常见的红砖房的启发,借用这种厚重亲切的材质营造出温暖、有活力、热情洋溢的氛围。

上海的红砖房 (图片来源于网络)

改造后的如咖啡门厅 (图片来源于彼山)


墙面展示架用来展示售卖的周边产品 (图片来源于彼山)

展示的部分咖啡豆 (图片来源于彼山)


左侧的狭长形空间内部打造了一个向上延伸的展示架,可以作为一个小型的咖啡博物馆展示世界各地的咖啡豆。

最左侧的小型咖啡博物馆(图片来源于彼山)



RU COFFEE

未来的如咖啡:模块化插入保障设计标准化


如咖啡将在南京与上海继续落地,但因为无法在每一家酒店旁边都拥有独立的店铺,首店后的如咖啡将以“模块插入”的形式直接与酒店空间结合,呈现形式将更多的是酒店内的独立吧台或店中店。这样的方式让如咖啡可以根据场地实际条件来实现与酒店的灵活搭配,而且对内能更直接的触达住客,对外也能吸引非住客客流。

比如南京夫子庙的如咖啡就以一个独立吧台的形式出现在酒店大堂,但同时也有对外的窗口,在外部也能很清晰的看到,对路过人流也有吸引作用。

南京夫子庙如咖啡效果图 (图片来源于彼山)

橱窗效果图 (图片来源于彼山)

如咖啡吧台实景图 (图片来源于彼山)

吧台实景图 (图片来源于彼山)

继南京夫子庙店之后,短期内还有三家如咖啡也将落地上海。在设计上将会继续采用模块插入的形式与酒店空间结合,补充优化酒店场景的同时继续打造品牌张力。


RU COFFEE

结语


如咖啡的首店通过鲜明的视觉形象与独特的空间设计为品牌带来了识别度,帮助品牌建立“自觉性”,可以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如果想要延续首店所带来的质感与“初心”,实现规模化效益,如咖啡必须要进行标准化的设计与运营。

如前面所提到的,在设计上我们提出的可复制方案是通过模块化插入的形式将后续店铺灵活的配置在酒店空间内部,在运营上如咖啡目前的努力也可圈可点。比如为了保证咖啡的品质,如家选择与上海的本地精品咖啡品牌少山咖啡合作,后者负责从员工培训到咖啡的烘焙与制作等全一系列内容。少山咖啡在崇明拥有自己的咖啡豆烘焙工厂,并且坚持手工制作咖啡,同时提供16种以上的单品咖啡供如咖啡店内客人选择。并且如家将线上线下点单体验相结合,支持扫码点单店内取用,顾客还可以在如咖啡小程序内自选搭配,系统会自动记录方便下次一键购买。


后续的如咖啡如果能够保持高品质的口感,服务质量以及坚持探索空间升级的更多可能性的话,其未来的发展与想象空间将会非常大。我们也会继续观察这个品牌以及酒店空间升级的大趋势,期待能看到更多有意思的探索与实践。

最后,为了确认项目最近的状态,在九月一个工作日的上午笔者去到了如咖啡。可能基于运营的需求,店内引入了不少新的文创周边,还添置了不少座椅家具。虽然店内客人不多,但观察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每一个进来的人点单都好像非常的轻车熟路,有一位甚至还熟练的定制了菜单上没有的选项;另外两位客人点完之后直奔最内部的会议室,拿出电脑工作;而坐在窗边的一位男士要了一杯冰美式之后给手机充上电开始看书。这种扑面而来的熟客氛围让笔者感觉到这个场所已经很好的与当地社区融合在一起了,希望它未来可以成为真正的城市客厅。





彼山持续性的专注于对国内外特色商业案例的观察与分析,读者小伙伴如果有想了解有兴趣的商业项目,或想供稿想介绍的城市/商业,请在公众号后台与我们联系。
期待与你的互动,也期待成为彼山撰稿人的你。彼山募新持续进行中:加入彼山

主编  |  王晨歌 罗磊鑫
执行主编  |  Lingyu
撰稿  | Lingyu
编辑 | Vivian

联系我们/加入我们
商务:BuildeverDesign(微信)
彼山上海: sh@buildever.com
彼山深圳: be@buildever.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